close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的成就中,同時提到“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以下簡稱“校安工程”)。這項由國家作出的重大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抗震加固、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建設”,旨在“將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的重大工程,為千千萬萬的孩子帶來了福祉。這一成就的背後,防災科技學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災情就是命令,防災科技學院的地震專家、院長薄景山教授和防災工程系李巨文教授,作為第一批地震現場應急工作人員, 在第一時間奔赴了汶川……
  進入災區,他們肩負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災區校舍破壞情況進行調查。面對一片片廢墟、面對死難者和幸免遇難的同胞和同伴一邊救人、一邊前行。當他們看到許多中小學校舍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師生來不及逃生時,作為防災科技學院人,他們倍感肩負的責任重大,決心在災害調查中,一定要獲取準確詳實的震害數據,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他們不顧生命危險,在餘震不斷、山體滑坡、崩塌滾石、道路塌方等極其艱險的環境下,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向重災區挺進、挺進、再挺進,向中小學延伸、延伸、再延伸……
  據薄景山院長講,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受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的強烈地震。其中給校舍帶來的破壞具有六個顯著特征:一是完全倒塌校舍都位於9度區以內,多數在極震區;建設時間多數為1990年以前的房屋,採用的抗震規範應為“78抗震規範”。二是1991年以來新建校舍採用的抗震規範一般應為“89抗震規範”或“01抗震規範”,絕大多數沒有整體性倒塌。三是在極震區部分校舍底部破壞受損嚴重,反映豎向地震作用強大,校舍樓梯間整體性差,破壞相對嚴重。四是農村磚木結構、木檁條、屋頂掛瓦的校舍整體性較差,屋頂破壞嚴重。五是嚴格按照有關規範設計、施工管理嚴格的校舍,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極震區也沒有整體倒塌。六是活斷層穿越的校舍基本倒塌,山體滑坡與崩塌給校舍帶來了滅頂之災。
  薄景山教授正是依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迅速向正在災區視察災情的中央有關領導和教育部領導進行了詳細的彙報,提出了六條建議:即開展災區學校震害特別調查;制定學校抗震設計專門規範;開展全國高烈度區學校易損性調查;提高學校校舍抗震設防標準;把學校建成具備公共避難功能的場所;進一步加強學校防災減災教育。就是這“六條建議”,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2009年4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印發〈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於是,一場聲勢浩大、意義深遠的“校安工程”在全國拉開了帷幕。從2009年~2011年,歷時3年的“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如期完成。它對防災科技學院的廣大師生來說是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因為此項工程也凝結了防災科技學院師生的心血和智慧。作為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的一所高等院校,始終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傾”校訓,一直致力於為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安全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
  學院建校近40年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萬多名防震減災人才。尤其是學院在開展城市防震減災規劃編製、活斷層探測等社會化服務方面,特色突出,先後承擔40餘項技術服務類項目,為地方政府的防震減災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現在,防災科技學院又承擔了教育部下達的兩項新任務:即開發教育領導幹部防災減災培訓教材和研製教育領域災情快速評估與應急響應指南。目前,全國70%的地震專業技術人才、70%的地震台台長均為防災科技學院的畢業生,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防災減災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特別是近年來,學院緊緊圍繞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在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科研管理、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了有防災減災特色的專業群。其中1個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2個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捆綁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1個專業(地質工程)被列為碩士專業學位建設點。同時,還形成了“七大”科研服務方向:即以岩土工程、結構抗震、地震地質災害為特色的工程抗震方向;以中小城市防災減災為特色的防災減災規劃方向;以地震救援現場為特色的損失評估與應急管理方向;以地震災害為特色的災害歷史、文學和社會學方向;以工程結構振動儀器為特色的防災儀器研發方向;以現代海量數據處理為特色的災害信息處理方向;以地電、形變和流體為特色的地震前兆研究方向;不斷提高學院的辦學實力和防災減災的科研水平。
  5·12已經成為歷史,但對防災科技學院人來說,卻有著與他人不同尋常的特殊感受。這是因為:防災科技學院師生一直牽掛、關註著千千萬萬的孩子們。在“4·14”青海玉樹地震和“4·20”蘆山地震發生後,奔赴現場開展工作的防災科技學院師生欣喜地發現:在災區按照“校安工程”標準建設的中小學校,經受住了地震的嚴峻考驗。尤其是蘆山地震中,“校安工程”建設的校舍,成為了地震中最為安全的建築,有的還成為了地震發生後人們的避難場所。
  欣喜之餘,防災學院人更感到責任重大。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防災科技學院的廣大師生深深地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防災減災是人類的安全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
  正像《綱要》所強調的那樣,現在,防災科技學院人在“立足防震減災行業,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創建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多科性、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使學院發展成為防震減災基礎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的辦學思想引領下,又踏上了新的徵程……
  (宏火 海霞 王維新)  (原標題:為了千千萬萬的孩子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71tcutj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